全国自强脱贫和助残扶贫先进典型夏县残疾人郝能吉事迹
- 发布日期:2021/6/16 15:01:00
- 【】
- 【】
- 【】
- 浏览次数:2864
郝能吉,男,汉族,今年60岁,是山西省运城市夏县裴介镇裴介村一位肢体残疾人。现在一家五口,就有三个残疾人,是典型的“一户多残”家庭。2015年因病因残确立为建档立卡贫困户。
郝能吉是一位不幸的人,但他更是一个要强的人。在他小时候就喜欢动脑,热爱学习,乐于助人,有着当一名科学家的梦想。1978年3月学校毕业后,就被村里推荐到运城棉科所,跟着专家学习农作物病虫害防治。他非常珍惜这样的宝贵学习机会,重活累活脏活抢着干,深受棉科所领导,专家和同事的好评。正当郝能吉准备大干一番,施展自己的远大抱负时,厄运却降临在他的身上。1980年11月的一天,他在脱绒棉花时遭遇工伤,右手被卷进机器中。虽经积极抢救,但因伤势过重和医疗条件所限他的右手失去了全部手指,右臂几乎完全丧失功能。残疾后的郝能吉在婚姻上也失去了选择的机会,21岁那年,在热心人的撮合下他与鲁因村患小儿麻痹的姑娘刘晓燕相识,步入了婚姻殿堂,生有两个女儿。屋漏偏遇连阴雨,2002年不幸再次降临到郝能吉的头上。那年,他18岁的大女儿被查出患有脑瘤,行走时无法掌握平衡,视力也大幅下降。全家人倾尽全部积蓄,并借近10万元外债给女儿做了手术。命是保住了,但小脑菱缩,脑功能受影响,患下了无法独行走的后遗症。惨遭不幸的郝能吉断臂独撑“一家三残”的艰辛生活。他身残志坚,自强自立、自主创业,从摆摊卖水煎包到栽植葡萄,从自家致富到帮助大伙奔小康、到担任该村果美葡萄生产协会会长、再到昌鑫葡萄种植合作社社长。他不仅勤学好问,刻苦钻研葡萄栽植技术,而且无私无偿把新技术、新信息及时传递、分享给村民、积极帮扶村民解决种植的难题,实现了葡萄生产大丰收、效益大提升,实现生活水平大改善、生活质量大提高。
2010年,春节期间,他在报纸上看到一条有关发展优质葡萄生产,早日脱贫奔小康的报道后,他独自外出考察、实地查看、详细了解葡萄种植的相关技术,多次到裴介镇农科站向技术专家进行请教帮助,农科站干部多次深入到田间地头实地查看土质土壤,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和种植要求。之后,他便和本组的几户村民商议,率先在村里栽植优质葡萄。他家共有6亩地,当年就栽了2.5亩。在镇农科站的技术指导下、在他们夫妻俩的精细管理下,三年就有好收成,五年夺得大丰收,年亩均收入达6000元左右。之后,他们越干越起劲,把家里剩余的地全部栽上了新品种葡萄。从2017年开始他家葡萄收入每年都在4万元左右,全家彻底摆脱了贫困、走向了小康。
当时,郝能吉有了收成之后,考虑最多的就是如何扩大产能?如何提升效益?如何去帮扶更多的残疾人去致富?市、县残联在入户走访中得知这一情况后,经多方调研考察,建议“抱团取暖、合作共赢”,成立专业合作社。2012年,在市县残联的帮扶协调下和原村干部、肢体残疾人郭忠海的支持下,郝能吉牵头成立了由100余户(残疾人21户)参加的果美葡萄生产协会,郝能吉被推选为会长。2019年,又成立了昌鑫葡萄种植合作社。在协会成立初期,他把精力和“眼光”重点放在残疾户上,多次上门、逐户细谈,在他鼓励、劝解、承诺、支持、帮扶和努力下,大部分贫困户加入合作社,为贫困户打开一扇致富之门、发展之路。为了掌握协会成员葡萄生产的状况,他首先利用了一个多月时间,进出协会所有葡萄生产户的田间地头,了解和掌握村民生产的具体情况,并一一做了笔记,做到心中有数、心中有策。然后,他召集协会的班子成员,逐户分析,商讨对策,按照“传技送经,以强扶弱,适度资助,优质服务”的理念,稳步推进各项工作。
一是传技送经,增本领。在市、县残联的协调下,协会定期不定期地在田间地头和协会驻地,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,先后曾聘请运城农大讲师孙秀琴、高级农艺师薛运生和本地土专家和技术员为会员授课。培训班每年都要举办12期以上,参加人数每次都在60人左右。特别是,每年省、市、县各级残联组织的技术培训,他都会第一时间告知残疾户、动员残疾户,积极参加培训,不断提高“自食其力”的能力、不断提升“自主创业”的技术,实现人生处处出彩。对于郝能吉而言,学习已成为他每天生活的“头等大事”,正如他经常说的“活到老,就要学到老”,他自费订阅一些科技报纸、关注科技公众号,第一时间学习新技术、了解新信息。每天关注央视农业频道,及时了解国家的最新的政策、了解农村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,基本做到政策时时把握、信息时时了解、技术时时更新。同时,他还组织生产骨干赴陕西的户县、临汾市的曲沃、运城市盐湖区的金井乡等地实地学习取经。每到一处,他总有问不完的问题,始终围着技术员或讲解员“转”,总怕遗漏什么信息,缺少什么细节,他这种学习精神被大伙广泛称赞。在他的坚持和带领下全村葡萄生产的发展广泛普及实用了“架位上移,合理密植”的新技术,实现了量多质优价高。
二是以强扶弱、同提高。葡萄收获后,郝能吉都要逐户摸底,详细了解收成,目的就是要通过“传帮带”实现共同富裕。他组织在村里有葡萄生产技能的人与没技术、没经验的新手结对子,手把手的教技术,面对面的传授经验,保证不漏一户、不少一人。他心里始终想着、惦记着更多的是残疾户,自告奋勇承担起五户残疾人的帮扶指导工作,为打消大家的疑虑,他把残疾户请到自家农田——葡萄地,在自家葡萄架下开展现场教学、现场讲授。之后,又陪同到残疾户地里,现场指导、实地帮扶,这种做法,既感动残疾户,又能让大家真正学到技术,更多是能感受被人重视的温暖、帮扶的喜悦。刚开始的时候,有些农户思想有些陈旧、观念有些保守,不愿意去帮扶他人、指导他人,总想着“自力更生”“自谋发展”。针对这种情况,他都要亲自上门去做思想工作,特别是给“当家人”“技术人”做思想工作,让大伙明白、了解和懂得,只要大家“心往一块想、劲往一处使、行往一起走”,合作社的发展才会越来越好,大家的收入和效益才会越来越高。
三是适度资助、献爱心。对于在葡萄生产过程中需要农药化肥的困难户,郝能吉亲自到农资专卖店出面担保赊账,并为他们送货上门。对于生产中急需资金的户,少则自己掏腰包,多则出面为其贷款,从不耽误。记得有一次,一农户种植过程中,因缺少资金,肥料始终没有入地。但这个细节没有逃过他“法眼”,亲自上门询问,农户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,原来是没钱买化肥,又不好意思开口。得知这一情况后,他当即打电话给农资专卖店,马上送来两袋化肥,并明确告知农户,有了收成后再付款。这种情况,每年都会有,但每次都让他“轻而易举”解决了,因为他心存感恩、心里有“人”、心中有民。年景收成好时,他会第一时间组织并带头为残疾户和困难户集资捐款、献爱心。今年、疫情防控期间,他组织大家积极参与献爱心,助力疫情防控工作第一线。
四是优质服务、提效益。说到服务,合作社成员都在夸郝能吉的好,怎么夸?怎么好?他的能力强、业务精,对大家的服务是全心全意,他的民主意识强、协调能力强。对合作社的好也是全心全意。大家知道,技术再高,地里没“料”,收成不高、效益不好。所以,他把农资作为葡萄种植的第一道关口来“精雕细琢”,把农资安全作为葡萄种植的第一要务来抓。每年,为了农资绝对安全,他和骨干都会去镇农科站请“援兵”,到农资店里实地考察,借助农科站干部的“火眼金睛”寻找安全农资。农资锁定后,下一个任务就又开始了,就是农资的价格。他采取“两头走”思路,主动跟生产厂家沟通协调,积极跟农资专卖店“讨价还价”,保证货真价实、价低质优。每年都有一次农资购买的“小战役”、次次胜利。从协会到合作社,没有出现农资质量的问题,价低的农资降低了农户的支出,安全的农资保证了葡萄种植产量稳步提升。在他的带领下,该协会成员葡萄生产的商品率占到葡萄生产总量的70%,产品远销河南、湖北、四川、内蒙的省份,仅此一项就为村民每亩增收2000元左右。可以说,他既是残疾人脱贫致富的榜样,更是助残扶贫榜样,是最美的奋斗者、劳动者、自强者。
近年来,市、县残联加大了对郝能吉以及合作社的资金帮扶和政策引导力度,2017年,县残联把郝能吉纳入农村基层党组织助残扶贫工程帮扶对象,补助资金3000元。2019年,市残联给予郝能吉“小康路上自强者”自主创业补贴资金28000元。2018年6月15日《运城日报》以“从卖小吃到葡萄协会会长”为题,报道了他的创业事迹。2017年、2018年市残联、县残联先后授予他"小康路上自强者"称号。2019年5月16日,在“颂党情、感党恩、跟党走”助残脱贫主题活动中,被夏县县委县政府授予“小康路上自强者”荣誉称号。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大家,残疾的事实不可改变,但只要鼓起勇气,奋发有为,一切都会改变、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。
- 发布日期:2021/6/16 15:01:00
- 【】
- 【】
- 【】
- 浏览次数:2864